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別名:眼蛺蝶、擬蛺蝶、赭胥、蓑衣蛺蝶、無紋擬蛺蝶、貓眼蛺蝶、孔雀眼蛺蝶。
分類:鱗翅目(Lepidoptera)、鳳蝶總科( Papilionoidea)、蛺蝶科(Nymp-alidae) 。
形態(tài):本種為蛺蝶類中屬中型,前翅長29-34公厘,展翅寬48-60公厘。翅背面呈橙-,前後翅面上有外圈黑環(huán)的四個大型眼紋及四個小型眼紋,本種的花紋相當特殊,所以非常容易辨識。翅腹面於高溫期時底色為黃褐色,在低溫環(huán)境下生長其底色為紅褐色或黃褐色,且眼紋消失了。除顏色外,其外觀有季節(jié)多態(tài)型的現(xiàn)象,夏季翅緣圓滑,冬季翅頂處及近後緣處分別張出呈角狀,使蝶只在停棲時狀似枯葉。卵呈綠色,半球型,直徑約0.7公厘,高約0.6公厘。
生態(tài):成蟲喜好於開闊地活動,常在晴朗的日子里訪花,特別是在農(nóng)田旁的荒地,長有許多的馬纓丹、冇骨消與咸豐草等花上吸食蜜源。多世代性種,成蟲全年可見。
食草:幼蟲取食玄參科(Scrop-ulariaceae)的旱田草(Vandelia antipoda)、水丁黃(V. ciliate)、定經(jīng)草(V. anagallis)等植物,另外本種也會取食爵床科(Acant-aceae)大安水蓑衣(Hygrop-ila pogonocalyx Hayata) 及柳葉水蓑衣(H. salicifolia Nees )等植物。雌蝶好將卵產(chǎn)於寄主植物附近的雜物上,如田中的雜草、稻葉等,過去曾因為產(chǎn)卵於水稻上,而造成人們誤認為本種會為害水稻。
分布:根據(jù)徐堉峰(1999)研究指出其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錫金、不丹、孟加拉,向東包括中南半島、黃河、長江、珠江流域各省,以及海南、-、澳門、-、-南端(九州南部以南),向南到達印尼及蘇拉威西」。在-分布於平地至海拔2,000公尺以下山地,極為常見。離島澎湖、綠島、蘭嶼也有其分布記錄。
附記:本種為-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系中最為常見的蝴蝶之一。幼蟲的食草,如旱田草、水丁黃、定經(jīng)草及大安水蓑衣等,是早期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系中常見的田埂上的雜草,通常農(nóng)民會以殺草劑來處理,造成植物的死亡。田埂的水泥化後,嚴重影響植物於棲地之生存,影響幼蟲的取食與發(fā)育,漸漸影響其野外的族群數(shù)量。近年來許多環(huán)保單位推行荒地保護的觀念,使得野地的植物得以生存,進而維系其生活的空間,使其族群能夠存活下來。
撰稿者:何健熔
圖片提供:
資料庫連結:.tesri.gov.tw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