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鋸鰩(jùyáo),鋸鰩科(Pristidae)鋸鰩屬(Pristis)幾種像鯊的魟類的統(tǒng)稱。分布于世界熱帶及亞熱帶淺水區(qū),底棲,常出入于港灣、河口,有時可上溯江河相當遠的距離。已知有些生活和產(chǎn)卵于尼加拉瓜湖中。頭、體長而平扁,吻延長。很像鋸鯊那樣呈劍形,兩側(cè)緣具強齒。最大的體長可達7公尺(23呎)。雖然一般不被當作危險魚類,但占體全長1/3的吻鋸卻也令人生畏。吻鋸用于攝食活動,或用之發(fā)掘底層生物,或用以在魚群中揮舞,殘殺或擊傷群魚。
1、基本信息分布於世界熱帶及亞熱帶淺水區(qū),底棲,常出入於港灣、河口,有時可上溯江河相當遠的距離。已知有些生活和產(chǎn)卵於尼加拉瓜湖中。頭、體長而平扁,吻延長,很像鋸鯊那樣呈劍形,兩側(cè)緣具強齒。最大的體長可達7公尺(23呎)。雖然一般不被當作危險魚類,但占體全長1/3的吻鋸卻也令人生畏。吻鋸用於攝食活動,或用之發(fā)掘底層生物,或用以在魚群中揮舞,殘殺或擊傷群魚。在一些地區(qū)可供食用、煉油、制革及生產(chǎn)其他產(chǎn)品,據(jù)說小鋸鰩是佳肴。
軟骨魚綱板鰓亞綱的鋸鰩目。本目僅有鋸鰩科鋸鰩屬約6種。吻平扁狹長,劍狀突出,邊緣具堅硬吻齒。無鼻口溝。鰓孔5個,腹位,位于胸鰭基底內(nèi)側(cè)。背鰭2個,無硬棘;胸鰭前緣伸達頭側(cè)后部;尾粗大,尾鰭發(fā)達;奇鰭與偶鰭的輻狀軟骨后端具很多角質(zhì)鰭條。非常像鋸鯊目的鋸鯊,但不同的地方是鋸鰩身體扁平,鰓腹位(在身體的下方),鋸吻上沒有肉質(zhì)觸須。
3、生活習性鋸鰩分布于熱帶、亞熱帶各近岸海區(qū)和各大河口,有些進入江、河、湖泊、甚至定居于淡水中并進行繁殖。鋸鰩通常在海水和淡水中交替生活,而澳大利亞的淡水鋸鰩則完全棲息在河口或河流上游,距離海洋有100公里之遠。
4、分布化石見于上白堊紀至近代。分布于熱帶、亞熱帶各近岸海區(qū)和各大河口,有些進入江、河、湖泊、甚至定居于淡水中并進行繁殖。小齒鋸鰩,第一背鰭起點前于腹鰭起點;尾鰭下葉前部三角形突出;吻齒17~22對。見于南海,亦見于印度洋、印度尼西亞、大洋洲東北部
5、分類中國產(chǎn)2種,其中尖齒鋸鰩,第一背鰭起點對著腹鰭基底后端上方;尾鰭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吻齒21~35對。分布于南海和東海南部,也見于紅海、印度洋、印度尼西亞。行動滯緩,常潛伏泥沙上,用吻鋸掘土覓食,偶爾也上升至水面,露出背鰭。主要攝泥沙中的甲殼類或其他無脊椎動物,也用吻鋸襲擊成群的魚類而食其受傷的個體。卵胎生,胎兒具大卵黃囊,吻鋸柔軟,吻齒包于皮膜中。每產(chǎn)約10余仔。仔魚剛生時,體長約60厘米。成魚最大體長可達9米,吻鋸長2米,寬30厘米。尖齒鋸鰩為東海和南海次要經(jīng)濟魚類、在中國產(chǎn)量不大。鋸鰩有的品種相當大,身長可達5米。
鋸鰩的生長速度較慢,產(chǎn)下的幼體極易受其他食肉魚類的攻擊,加上人類的過度捕撈以及環(huán)境污染,因此數(shù)量正急速減少。以前曾廣泛生活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東部的鋸鰩如今已在歐洲海域完全消失。
6、形態(tài)特征鋸鰩科是鰩目的一科,魚的吻部延長,成為一個扁平的板,兩側(cè)有齒狀突起,非常像鋸鯊目的鋸鯊,但不同的地方是鋸鰩身體扁平,鰓腹位(在身體的下方),鋸吻上沒有肉質(zhì)觸須。
鋸鰩有的品種相當大,身長可達5米,以海底甲殼類動物為生,平時將身體潛伏在泥沙中,主要棲息在淺海,分布在世界各地暖水海洋中。
乍一看,鋸鰩的外形與鋸鯊幾乎一樣,頭前的吻部也呈劍狀突出,吻的兩側(cè)也都有鋸齒,俗稱吻鋸,其實兩者的差別很大,最主要的區(qū)別在于鰓孔所在的位置不同,鋸鯊的鰓孔位于身體的兩側(cè),而鋸鰩則位于身體的腹面,還有鋸鰩吻鋸上沒有像鋸鯊那樣的須。
鋸鰩也是很兇猛的魚類,而且行動敏捷,游動迅速,特別是憑借它那又長又硬又鋒利的吻鋸,時常在魚群中橫沖直撞,并且少有對手,甚至連比鋸鰩本身還大的魚,反應(yīng)稍一遲鈍,也難逃鋸鰩的重創(chuàng),遍體鱗傷不說,或有可能葬身其腹。
鋸鰩通常分布在熱帶與亞熱帶的近岸性海域,我國南海也偶有發(fā)現(xiàn)。最大的鋸鰩體長達9米,其中吻鋸長就有2米,寬0.3米。有趣的是鋸鰩是胎生的,在其娘肚子里,鋸鰩的長嘴就已經(jīng)帶刺了,不過在其外面套著一層厚厚的皮膜,以免在不小心時刺傷它的母親。
鋸鰩,一種鯊魚的親緣動物,正面臨“滅絕的危險”,這主要是由于捕魚網(wǎng)的糾纏以及棲息地的喪失所造成的。
7、分類繁殖分布于南海和東海南部,也見于紅海、印度洋、印度尼西亞。
鋸鰩行動滯緩,常潛伏泥沙上,用吻鋸掘土覓食,偶爾也上升至水面,露出背鰭。主要攝取泥沙中的甲殼類或其他無脊椎動物,也用吻鋸襲擊成群的魚類而食其受傷的個體。卵胎生,胎兒具大型卵黃囊,吻鋸柔軟,吻齒包于皮膜中。每產(chǎn)約10余仔。仔魚剛生時,體長約60厘米。成魚最大體長可達9米,吻鋸長2米,寬30厘米。
尖齒鋸鰩為東海和南海次要經(jīng)濟魚類、在中國產(chǎn)量不大。肉質(zhì)鮮美,鰭可制魚翅,皮可制革和刀鞘,肝可制魚肝油。小齒鋸鰩,第一背鰭起點前于腹鰭起點;尾鰭下葉前部三角形突出;吻齒17~22對。見于南海,亦見于印度洋、印度尼西亞、大洋洲東北部。
8、物種起源鋸鰩屬軟骨魚綱板鰓亞綱的鋸鰩目。軟骨魚綱(Chondrichthyes)全身具軟骨質(zhì)的骨骼系統(tǒng),體被楯鱗,口位于頭部腹面,歪尾,腸內(nèi)有螺旋瓣。終生保留軟骨,常鈣化,但無任何真骨組織;有發(fā)達的鰓間隔,鰓裂大多虞接開口于體表,無鰾,雄性有特殊的交接器——鰭腳,卵大,富于卵黃,盤狀分裂,體內(nèi)受精,卵生或卵胎生,歪尾。外骨骼不發(fā)達或退化,腦顱為原顱,
上頜由腭方軟骨,下頜由梅氏軟骨組成。鰓孔每側(cè)5~7個,分別開口于體外;或鰓孔1對,被以皮膜。雄魚腹鰭里側(cè)有交配器的鰭腳。腸短,具螺旋瓣。心臟動脈圓錐有數(shù)列瓣膜。無大型耳石。泄殖腔或有或無。分布于低緯度海洋,個別棲息淡水。軟骨魚綱分為兩個亞綱:板鰓亞綱和全頭亞綱。板鰓亞綱(Elasmobranchii);鰓裂5對,鰓間隔寬大,板狀,如各種鯊、鰩。全頭亞綱(Holocephali):頭大而側(cè)扁,鰓裂4對,上頜骨與腦顱愈合,故稱全頭類,如我國產(chǎn)的黑線銀鮫(Chimaeraphantasma)。軟骨魚系Chondrichthyes本系是現(xiàn)存魚類中最低級的一個類群,全世界約有200多種,中國有140多種,絕大多數(shù)生活在海里。
約有625種的鯊、鰩、魟和銀鮫組成古老的但牢固的并高度發(fā)達的類群。雖然比硬骨魚少得多,類群也不那么多種多樣。但它們高出發(fā)育的感覺器官,有力的頜和游泳肌肉以及肉食習性等優(yōu)點合在一起,使它們能夠在水域社群內(nèi)保證有一個安穩(wěn)和持久的小生境。它們的明顯特征是有軟骨骨骼,這種骨骼應(yīng)視為退化性的而不是原始性的。雖然在身體各處分散一些骨化現(xiàn)象,但這一綱的種類全無硬骨。除鯨之外,鯊是最大的現(xiàn)存脊椎動物。較大的鯊可達15米長。在動物實驗室廣泛用的角鯊很少超過1米長。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