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名葉麟趾、字王、號和云及獅,出生於諸羅縣打貓(今嘉義縣民雄鄉(xiāng)),其後隨家人遷往臺南麻豆及嘉義市,1887(光緒13)年過世於嘉義市羊稠巷(今嘉義市中正路130號附近),享年62歲。葉王之父葉清岳(1805-1876)原籍福建漳州平和縣,渡海來臺承制廟寺建筑上的陶藝,同時似乎也因具有良好的藝術水準而略具聲名。清岳生有兩子,葉王為其次子。受到父親之薰陶,葉王自幼即熟悉此藝,於居住麻豆期間,常於田間放牛之時以泥土捏造戲曲人物像;少年時期跟隨來臺制作臺南兩廣會館的「瓦脊公仔」之廣東潮汕司傅學習彩釉技法,隨後逐漸掌握制作交趾陶之奧妙。葉王於青年時期即已出師,於17歲(1842,道光22年)時便主持嘉義市城隍廟之廟飾工程,隨後陸續(xù)負責嘉義市開漳圣王廟(1843,18歲)、嘉義市元帥廟(1846,21歲)及嘉義水上苦竹寺(1852,27歲)之陶藝裝修。1853(咸豐3)年臺南北門大地震導致該地許多屋宇毀損,葉王應聘制作佳里金唐殿(1855,30歲)及學甲慈濟宮(1860,35歲)陶藝裝修。1862(同治1)年嘉義大地震後,葉王主持嘉義市地藏王廟(1862,37歲)、樸子配天宮(1865,40歲)、佳里興震興宮(1868,43歲)及嘉義市三山國王廟(1872,47歲)等陶藝裝修。除了嘉南地區(qū)之外,葉王之交趾陶作品尚見於新竹市鄭宅。葉王之交趾陶作品題材多樣,表情細膩,造形樸拙而生動,具有高度的藝術性。-時代因日籍人士的發(fā)掘而受到重視,并引起收藏及研究熱潮,導致交趾陶之身價高漲。1938(昭和13)年日籍收藏家將其遺作送往巴黎世界博覽會中展示,名之為「嘉義燒」,受到歐陸人士之激賞,并視之為國寶。目前葉王作品尚存於嘉義市城隍廟、嘉義水上苦竹寺、學甲慈濟宮、樸子配天宮、佳里興震興宮及新竹市鄭宅等處。西元2004年2月震旦文教基金會將其蒐購所得之學甲慈濟宮遭竊的葉王交趾陶作品56件贈還該廟,而學甲慈濟宮則設立「葉王交趾陶文化館」以展示及典藏這一批珍貴的藝術作品。
參考資料
歷史建筑資料庫分類架構暨網(wǎng)際網(wǎng)路建置第一期委托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計畫主持人林會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