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中國湖南臨湘縣,西元1856(咸豐6)年辦理團練有功,隨後從軍,1869(同治8)年以軍功授浙江臺州府知府,1874(同治13)年奉派來臺協(xié)助沈葆楨處理牡丹社事件,次年服父喪返鄉(xiāng)。西元1878(光緒4)年隨左宗棠前往甘肅剿匪,1881(光緒7)年升任-兵備道,1885(光緒11)年因清法戰(zhàn)爭期間(1884-1885)與劉銘傳之摩擦遭革職入監(jiān)候斬,次年改流放黑龍江,1889(光緒15)年病逝於戍所。劉璈曾兩度來臺,就建筑而言,除了1884(光緒10)年清法戰(zhàn)爭(1884-1885)前夕督導(dǎo)於安平二鯤鯓炮臺西側(cè)及打狗旗后炮臺增建護墻,以及於旗后炮臺原旗桿處增建小炮臺之外,兩次都掌理新城墻的興建工程。劉璈第一次來臺為西元1874-1875(同治13-14)年,時間雖短,但因他精通堪輿學(xué),且專辦恒春縣城的筑城建邑而主導(dǎo)了城址的選擇。從《恒春縣志》對於恒春縣城周遭山形地勢的描述可知,恒春縣城的位置及城門的坐向受到巒頭派風(fēng)水觀念的影響:以三臺山為主山、以羅佛山為其來龍;以龍鑾山為左青龍山、南城門中軸線朝向其山尖;以-山為右白虎山、麻仔山為其來龍、北城門中軸線朝向-山山尖;以西屏山為案山。劉璈第二次來臺為西元1881-1885(光緒7-11)年,當時的臺北府城在前後任知府林達泉及陳星聚的推動下,以正南北及東西為方向的城基及街道已完成勘定,考棚及府署已興建完成,府後街(今館前路)、府直街(今開封街)、府前街(今重慶南路)、西門街(今衡陽路)及北門街(今博愛路)兩側(cè)有了一些店鋪,但是城墻尚未興建。劉璈於就任-兵備道後,將城墻范圍縮小,同時以原計畫中的城基的東北角為基點,將其位置依順時鐘方向旋轉(zhuǎn)約15度,今人推論系為配合以七星山為主山所致,這個改變使得臺北府城的城墻與既有的街道形成斜交。
參考資料
歷史建筑資料庫分類架構(gòu)暨網(wǎng)際網(wǎng)路建置第一期委托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計畫主持人林會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