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xué)習(xí)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一、地方沿革
清代時屬於嘉義縣嘉義東堡沈厝仔莊、客莊、巖仔莊,1901年嘉義廳中埔支廳蕃仔路區(qū)蕃仔路莊,1920年10月臺南州嘉義郡蕃路莊蕃仔路(大字)沈厝仔、客莊、巖仔(小字)。1946年成立番路鄉(xiāng)民和村。本村聚落有沈厝仔、客莊、頂客莊、下客莊、半天巖、巖仔腳、巖仔後。
清代中葉,原是一片荒蕪之境,後有先民陸續(xù)到此開墾,始聚集人口,形成巖仔、沈厝仔、客莊、蕃仔路、石頭埔等聚落,1953年民和村將西部的番仔路、石頭埔劃出為番路村,其余管轄聚落為半天巖、客莊、下客莊及沈厝仔。
二、地理環(huán)境
民和村,東部為高山地形,最高峰半天巖山,海拔-0公尺,前到松柏坑,後到大山坪,左到董坑巖,右到南寮坑。因位居高處,可俯瞰嘉南平原。主要河川為清水溪,源於本村與大湖村之間,向西流到竹崎鄉(xiāng)匯入濁水溪,再匯入牛稠溪後,成為樸子溪的上流。客莊與番仔路屬於同一地系,地多石塊,不易種植,主要作物為果樹及木薯。
三、聚落分布
半天巖,位於民和村東半段,於未開墾時原始林茂密,云霧多,如於晨間遠(yuǎn)望此境,如高接云天,因稱之。半天巖土地肥沃,居民多種植柑桔,這里有座建廟三百余年的古寺,因山間彩云?,F(xiàn)紫色,繞寺而不散,名為紫云寺,是佛教勝地。
客莊,位於民和村西半段,在未開發(fā)時自山區(qū)到平地往來交易的人,至此正好行過一半路程,-常在此過夜住宿,因稱為客莊。清朝末期福建漳州詔安縣劉姓先民到此開墾。
沈厝仔,位於民和村西北部,在客莊與番仔路之間,因清代時有福建詔安縣沈姓族人在此聚居,故稱之。在此聚居沈姓族人,後有些移居到江西寮沈厝,此地經(jīng)濟作物多以種植果樹。
四、古蹟勝地
半天巖紫云寺,又稱巖仔廟,位於民和村東部,現(xiàn)為縣定古蹟??滴?1年(1682)時,有老禪師路過番路地區(qū),見到這里風(fēng)景清幽,因是搭建茅舍於此,并供奉帶自中原的-神像。因此地山間云霧繚繞,且云彩常現(xiàn)紫色,稱寺名為「紫云寺」。乾隆三十年(1765),首任住持覺豐禪師奠立了紫云寺發(fā)展的基礎(chǔ)?,F(xiàn)在寺座東北朝西南,空間為山門、中庭、正殿、配殿、廂廊,左右天井、護龍、鐘鼓樓等。
祈福步道,原稱楓葉步道,2009年阿里山國家風(fēng)景區(qū)串連農(nóng)路規(guī)劃成步道,并修建三座涼亭,提供旅客休閑達(dá)眺。羅漢廣場十八羅漢石雕栩栩如生,行走其間,達(dá)處偶爾傳來寺廟鐘聲,更添禪意幽靜;步道里果樹林木疏落有致,適宜賞鳥。祈福步道,起於石頭山公園,終於大巃,長約二公里。
半天巖觀景亭,由觀景亭可看到八掌溪沖積扇階,八掌溪中游段以觸口為頂點,有斗六、嘉義一帶最大面積的扇階地形,是一處非常有特色的地景。從觀景亭所看到,遠(yuǎn)處是番路聚落所在階面,近處是八掌溪北岸的客莊聚落所在階面。觀景臺位於縣道159甲21公里處。
五、交通設(shè)施
民和村,有縣道159線甲(大華公路),西往番路村,東往大湖村;鄉(xiāng)道嘉124線,由客莊至觸口村埔尾(與124-1交叉),至大湖村大巃(與159線甲交叉)?!?
中文關(guān)鍵字:半天巖 , 客莊 , 沈厝仔 , 民和村 , 半天巖紫云寺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