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縣名取「顯彰皇化」之意。地勢東高西低,由東側內山山地及淺山丘陵,向西逐漸低降至濱海平原??h內自南而北有虎尾溪、西螺溪(今濁水溪)、東螺溪(今舊濁水溪)、大肚溪(烏溪)、大甲溪等大河東西流貫,各河川末端注入-海峽,下游處并沖積出廣大的泛濫平原??h內的平原地形以西側分峙於大肚溪兩岸的大肚、八卦兩臺地為分界,劃分為靠內陸的臺中盆地面與濱海平原兩部分。河川沖積而成的廣闊平原成為昔日-進行墾殖活動的最佳場所,但各大河本身卻也成為南、北往來交通的一大阻礙,在尚未有能力興筑跨河大橋前,設置於各河段的船渡成為重要的交通工具。
清代-入墾以前縣內平原地帶原為平埔族巴布薩、拍瀑拉、巴宰海、洪雅各族的生活領域,內山地帶為原住民泰雅族、邵族、布農族的活動之所,-對其領域的侵擾,使得平埔族人由原居地向外遷徙或留居於當地而涵化入漢文化社會之中,內山原住民則在與-發(fā)生多次角力沖突之下,逐漸往更東的山區(qū)退去。
清政府領臺之初,北路防汛雖可至半線(今彰化)、牛罵(今臺中清水),但「流移開墾之眾,極遠不過斗六門(今云林斗六)」且「虎尾、大肚,人已視為畏途」,高拱乾的《-府志》記載「半線以北,山愈深、土愈燥,煙瘴愈厲,人民鮮至」,顯示康熙中葉半線一帶仍為-鮮至的草萊未開之地。至康熙末葉,「流移開墾之眾已漸過斗六門之北矣」,-逐漸移入本地,進而促成彰化縣的劃設。乾隆、嘉慶以後,-人數達到高峰,土地開墾有成,縣內的平原土地成為重要的糧食生產地,各地出產的稻米先以牛車運至鹿仔港(今彰化鹿港),再以船運的方式運銷至中國福建、廣東各省。道光年間,村莊日增,縣轄范圍劃分為十六保,各保管下村莊繁多,數個農村聚落中形成一個街肆,成為地方商品交易的小型中地。由於南北往來時常受制於大河,-往往先由西部沿海各小港口登入而後向東開拓平原土地,港口處除做為-登陸口岸外,更發(fā)展船運進行商品貿易,因而形成多處繁榮的港街市鎮(zhèn),如鹿仔港街(今彰化鹿港)、三林港街(今彰化芳苑溝子墘)、梧棲街(今臺中梧棲)等。
縣內兩大都市當推彰化城(今彰化市)與鹿仔港街。彰化城舊稱半線,自彰化設縣後,半線以縣治所在地由一般的鄉(xiāng)村街市躍升為-中部的-中心,1734年(雍正12年)縣令秦士望筑城護之,其後以縣名而名彰化城,主要為行政機能。商業(yè)活動最繁盛且為中部地區(qū)物品集散中心則為鹿仔港街,由港口機能帶動街肆的發(fā)展,成為-西部海岸的一大港街市鎮(zhèn)。1784年(乾隆49年)鹿仔港更被指定為與中國福建蚶江對渡的貿易口岸,市街極盛時期,繁榮景象僅次於全臺首府-府(一府),而被譽為「二鹿」。
中文關鍵字:半線 , 彰化城 , 鹿仔港
英文關鍵字Ban-Sian , C-ang-ua Walled City , Lukang
參考資料
下一篇:山地鄉(xiāng)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清水鎮(zhèn)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