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xué)習(xí)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流動的水體,如河川、渠道等水流,其流動速度的常用單位為每秒公尺;近似滯留的水體,如湖泊、沼澤、濕地,甚至積水、淹水等看似沒有流動,但積水、淹水等因蒸發(fā)、入滲或抽水排放而消失,是短暫的滯留;天然湖泊、沼澤、濕地等則是明顯的水體,是地下水面接近地面或高於地面的結(jié)果,若地下水位下降,水體面積便會縮小或消失。地下水位下降有可能是長期乾旱、水分因蒸發(fā)而消失或減少,或人為抽取地下水的結(jié)果,所以近似滯留的水體,并非永久性停留。
流動的水體以天然的河川最為重要,-河川流域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有淡水河(2,728平方公里)、大甲溪(1,244平方公里)、烏溪(2,065平方公里)、濁水溪(3,941平方公里)、曾文溪(1,186平方公里)、高屏溪(3,290平方公里)、花蓮溪(1,497平方公里)、秀姑巒溪(1,774平方公里)和卑南溪(1,607平方公里)9條,合計19,334平方公里(占全臺面積53.7%)。主流長度大於100公里的只有淡水河(152.3公里)、大甲溪(135.5公里)、烏溪(114.1公里)、濁水溪(174.3公里)、曾文溪(137.1公里)、高屏溪(168公里)和秀姑巒溪(103.8公里)7條。河川水流都是天然的更新水資源量,是全-的降水量到達地面,消失於蒸發(fā)散之後,在地面上、下逕流(總逕-),經(jīng)由水系河川匯集來的水-,可以充分開發(fā)利用。-年用水量大於180億立方公尺,至少要開發(fā)30%以上的總逕-,加上良好的營運管理,才能避免用水不足。
-地面水資源開發(fā)方式以蓄水防旱的大型水庫興建最為重要,如石門水庫、翡翠水庫、日月潭、霧社水庫、德基水庫、鯉魚潭水庫、曾文水庫、南化水庫等,其中霧社和德基水庫純?yōu)榘l(fā)電的水力開發(fā);提高河川水位并調(diào)節(jié)短期用水量的有直潭壩、青潭堰、石岡壩、集集攔河堰等是直接影響生活用水、產(chǎn)業(yè)用水水源引水的重要堰壩。
滯留性的湖泊,如日月潭、澄清湖、龍鑾潭、梅花湖、蘭潭、德元埤、鹽水埤、尖山埤、-埤和桃園臺地上的眾多大小湖泊等,均以人為工程將較低一側(cè)或兩側(cè)填高,藉以增加水容量,俾利調(diào)節(jié)用水的水資源開發(fā),地面水資源開發(fā)量每年約為150億立方公尺。至於丘陵山地內(nèi)的湖泊、濕地,在地形上大多屬相對低地;湖底多為透水性較差的地層,寒冷地區(qū)則有永凍層等阻止湖水入滲,是地面上下逕流匯集的水量大於蒸發(fā)散量的結(jié)果。
陸地上看得到的地面水體的水量,受降水量的影響很大,但數(shù)個月以上不下雨,河川仍有水流,湖泊、濕地不消失,除有河川、溝渠、圳道引水以外,尚有眼睛看不到的地面下的逕流緩慢供應(yīng)水源。地下水位若因長期乾旱或大量抽取地下水,或地下水的天然補注區(qū)因開發(fā)而變成不透水的建地、水泥地等,或流域外引水使-減少,造成河流水位下降減少入滲量等都會使地下水位下降,沼澤、濕地也會隨之消失。
中文關(guān)鍵字:水資源 , 河川 , 水庫 , 湖泊 , 濕地
英文關(guān)鍵字water resources , river , reservoir , lake , wetland
參考資料
下一篇:地理資訊系統(tǒng)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透閃石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