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前言】:褐鐵礦是由ㄧ群顆粒相當細小含鐵氫氧化物及一些含鋁的氫氧化物與泥質混合物所組成的集合體,通常是針鐵礦(Goet-ite)、水針鐵礦的統(tǒng)稱。
【化學成分】:FeO(OH)?nH2O
【物理性質】:
1. 晶系:斜方晶系。
2. 習性及礦物集合體:晶體多作柱狀,有的呈針狀、毛狀或板狀和鱗片狀(平行於{010}),晶體常集結成塊狀、土狀、腎狀、鮞狀、鐘孔狀或放射纖維狀等,有時稱為沼鐵礦,多為松散而多孔的針鐵礦組成;沒有雙晶,是氫氧化物類礦物。
3. 顏色:黃棕至暗棕色。
4. 條痕:黃棕色。
5. 透明度:半透明至透明。
6. 光澤:金剛至金屬或黯淡光澤,但纖維狀的具絲狀光澤。
7. 發(fā)光性:無螢光或磷光。
8. 比重:晶體狀的比重約4.3,塊狀的約3.3-4.3。
9. 硬度:5~5.5,隨著成分不同有些許變異。
10. 解理:在{010}方向有完全解理,{100}方向有良好解理。
11. 斷口:不平坦狀斷口。
12. 脆性或韌性:具脆性。
13. 其他物性:無磁性、電性、放射性。
【產(chǎn) 狀】:它可以從顏色和條痕當中,與赤鐵礦區(qū)別,加熱後具有微弱磁性,在地面上可保持穩(wěn)定,本身為次生礦物。主要成因可以分成:風化型與沉積型。富含鐵的礦物(黃鐵礦、黃銅礦、磁鐵礦、赤鐵礦等)在地表環(huán)境之下都會逐漸的被風化,而轉變?yōu)楹骤F礦,稱之為褐鐵礦化作用。產(chǎn)狀上多會形成一層風化層,可稱之為鐵帽;是鐵礦床的成因之一。另外,沉積型的褐鐵礦多發(fā)生於海相及湖相沉積,因含氫氧化鐵的膠體溶液凝聚而成。
【用 途】:鐵是古代就已知的金屬之一。鐵礦石是地殼主要組成之一,鐵在自然界中分布極為廣泛,但人類發(fā)現(xiàn)和利用鐵卻比黃金和銅要遲。首先是由於天然元素態(tài)的鐵在地表上非常稀少,而且它容易氧化生銹,加上它的熔點(1812?K)又比銅(1356?K)高得多,比較難以提煉。所以,直到商代才有鐵器漸漸出現(xiàn)。
褐鐵礦是提煉鐵的次要礦石,雖然褐鐵礦的含鐵量低一些,但比磁鐵礦、赤鐵礦等含鐵量高的礦石來的容易冶煉。褐鐵礦除了可以作為鐵的提煉原料之外,還因為具有紅棕色的色澤,可以作為染色的顏料或是陶瓷加工的色料。
【產(chǎn) 地】:-西部紅土層中、海岸山脈(沈積巖中)、中央山脈東斜面的風化變質巖中,-海岸的砂礦床中也常見褐鐵礦的存在。在金門島的中部紅土礫石中也含有褐鐵礦,與高嶺石混合可以作為燒制磚瓦的原料。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