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的金礦中,位於臺北縣的金瓜石與九份,大概是最負盛名且最為大家所熟悉的。她曾是亞洲金都所在,全盛時期每年黃金產量高達兩公噸以上。目前雖已停采,但根據調查顯示,她仍蘊藏著豐富的黃金,甚至有人樂觀的推測,黃金藏量仍達六百公噸以上,價值約兩千億元新臺幣呢!因而金瓜石的金礦仍廣受世界各大金礦公司所覬覦。
東南亞最大金礦的化育
金瓜石─九份為何如此得天獨厚,蘊藏這麼豐富的黃金寶藏呢?這并不是偶然的。黃金礦床的形成必須有數個條件密切配合,或者說要有適當的地質環(huán)境與作用,才能孕育出一個黃金礦床。因此,要了解為何金瓜石有這麼多的黃金,我們得先探討這片土地的地質演化歷史。
金瓜石─九份金礦位於-之東北角,礦區(qū)內的巖層主要為沉積巖地層,部分則為火成巖體。
大約在一千至八百萬年前,-東南方的菲律賓海板塊和-島所在的歐亞-板塊開始產生沖撞作用,并且造成菲律賓海板塊隱沒到歐亞-板塊之下,形成-宜蘭東北外海的琉球島弧,并且引發(fā)沖繩海槽的張裂。
由於板塊的碰撞和隱沒作用,使得金瓜石─九份地區(qū)的中新世沈積巖巖層受到來自東南向的強大壓力作用,形成許多東北─西南走向的褶皺與逆沖斷層。
上述沖繩海槽的張裂作用,形成一系列火成活動。大約在一百七十至九十萬年前,這個地區(qū)也發(fā)生了巖漿活動,形成數個火成巖的侵入巖體及噴出巖體,包括基隆山、武丹山、本山、草山、雞母嶺、新山、九份安山巖體等。
緊接著這個地區(qū)發(fā)生許多南北向的高角度斷層活動,而火山作用造成的熱水礦液便沿著這許多南北向斷層,及附近許多平行的小斷層和破碎帶上涌,發(fā)生「熱水礦化作用」,開始形成了金瓜石─九份地區(qū)一些主要的金礦體。
金瓜石地區(qū)的金礦大致便是如此形成的。但是這些礦體生成的時候,原本是位於地下深處,由於持續(xù)的地質構造運動,使得這個地區(qū)的陸地不斷地往上抬升,因此,深藏地底的礦體才能夠連同圍巖,整個被抬升到現(xiàn)在的海拔高度。而原來位於礦體上部的覆蓋巖層,在金礦生成後至今的一百萬年之間,因侵蝕作用而被除移,使得部份黃金礦體露出了地表,甚至有許多淺部礦體的黃金被雨水沖到河川之中。因此,金瓜石─九份附近的溪流,甚至遠達八堵的基隆河,都可以發(fā)現(xiàn)砂金的蹤跡呢!
黃金寶藏在哪里?
金瓜石─九份地區(qū)的許多黃金礦體雖然經過數十年的開采,但仍有許多礦石殘留,諸如:本山礦場及樹梅礦場的本山礦體、第一長仁、第三長仁、茶壺山、小金瓜、粗石山、竹、牛伏、龜、半平山等礦體。
這些已經發(fā)現(xiàn)的礦體依其種類,性質及成因等,可以分為三大類型,即「脈型金礦體」、「脈型金銅礦體」,及「角礫巖金銅礦筒」,他們各具特色。除了上述主要的礦體形態(tài)外,金瓜石及九份地區(qū)也有許多金礦體都是以富礦體(金包)產出。
(1)脈型金礦體
「脈型金礦體」主要分布於九份地區(qū)。礦體呈脈狀,礦脈的大小變化甚大。脈型金礦體的礦脈中以出產自然金為主,金的分布極不均勻,但是通常黃金的顆粒較粗大,一般以肉眼即可辨識。自然金塊有時很大,重量在二十兩以上的并不稀罕,已故-大學林朝棨教授便曾親自采到一塊重六十多兩的大金塊;而最大者,據說是在日治時期之前,在小金瓜露頭附近的所謂十三礦的地方所產,重達六十三臺斤。
(2)脈型金銅礦體
「脈型金銅礦體」主要分布在金瓜石地區(qū)的中央為主。這類礦體與前述礦體不同的是,九份地區(qū)的金脈,其礦化作用都局限分布在礦脈本體中,而脈型金銅礦的礦化范圍,或者金礦礦物除了填充在裂縫形成礦脈之外,也常常浸染(散布)到礦脈周圍的-內,使得礦體范圍擴大許多。此型礦脈礦體內各處的礦石含金量比較均勻,但較少見到如九份等地區(qū)的金脈礦體所產的大塊自然金。
(3)角礫巖金銅礦筒
在金瓜石礦區(qū)的東邊,則發(fā)育有許多重要且特別的「角礫巖金銅礦筒」,這些礦體是由地下高溫的熱水礦液所產生的高壓,向上-巖層所造成的構造,因此礦體-具有破碎的角礫,參差的混在一起,而破碎帶的外型常呈圓筒狀,所以便稱之為「角礫巖礦筒」。角礫巖礦筒的礦物種類及黃金產狀,和前述的脈狀金銅礦體相似。
(4)金包
所謂「金包」,它的體積很小,一般只有幾公尺直徑,十余公尺至數十公尺長,在一座數百公尺到數千公尺計的礦山中,金包的大小就有如掉在桌上的一粒芝麻,不是那麼容易發(fā)現(xiàn)的。然而所謂的富金包雖然體積很小,但是其特色是含金品位非常高,據許多開礦者言,最富的部分在一碗礦砂中便可洗出近半碗的黃金,而一個「金包」通常便可生產一噸或更多的金子呢!
上述這些重要礦體有的在地表便可觀察得到,有空的話,不妨也來黃金礦山走走,體驗坐擁-銀山的樂趣。
金礦山常見的礦物與特殊-
黃金礦山除了自然金以及含金的礦物之外,也常會有一些特殊的礦物存在,這些附屬的礦物有時候也具有經濟價值,可以開采提煉成有用的物質,有些礦物則因外形特殊或美麗,而成了玩石家收藏的對象,更有些礦物本身雖不起眼,卻是探勘發(fā)現(xiàn)金礦重要的指標呢!
在金瓜石─九份金礦地區(qū)常見的礦物,包含了自然金、黃鐵礦、石英、方解石、硫砷銅礦、呂宋銅礦、法馬丁礦、閃鋅礦、方鉛礦、重晶石、明礬石、白鐵礦等等。
下次當您在野外時,別忘了找找看,除了黃金之外,是否還發(fā)現(xiàn)了一些神奇的礦物。當你發(fā)現(xiàn)這些特殊的礦物時,除了欣賞她的美麗外,是否也對她們在大地舞臺中扮演的角色贊嘆不已。
此外,在金礦生成時,熱水礦液在上涌的過程,除了會產生礦化作用之外,高溫強酸的熱水也常和-發(fā)生物理或化學反應,使-的質地產生改變,在地質學上稱之為「換質作用」。經過換質作用的-,會顯現(xiàn)出一些特殊的現(xiàn)象,與一般的-有明顯的差異,因此??梢杂脕懋斪魈娇苯鸬V的重要方法。金瓜石地區(qū)的-所受的換質作用非常明顯且重要,因此,底下就讓我們?yōu)槟榻B金瓜石地區(qū)常見的幾種由熱水礦液引起的換質及其他作用,下次當您看到-有受到這些作用時,可就要留神一下哦,說不定附近就有金礦存在呢!
(1)矽化作用
所謂矽化作用,是指-的礦物成份被二氧化矽(或石英質)礦物所取代,這些二氧化矽礦物包含石英或石髓,它通常發(fā)生在礦液通道的中心及其附近。
矽化後的-硬度接近七,非常的堅硬,用鐵槌敲起來聲音非常清脆,敲下來的碎塊通常也具有相當銳利的邊緣。因此,當你在矽化-地區(qū)游覽時,也要特別小心,避免被敲下來的-或地下巖塊尖銳的邊緣給刮傷了。
(2)黏土化作用
黏土化作用通常發(fā)生在矽化帶的外圍,經過黏土化作用後的-,顧名思義,大部份的礦物均被黏土礦物所置換,所以會變得非常松軟,用手便可以輕易的將其捏碎。
(3)青磐巖化作用
青磐巖化是指-受換質作用而變成了青綠色,在金瓜石地區(qū)的青磐巖化作用,主要是因為礦物成份被綠色的綠泥石置換所致,所以有時又稱為綠泥石化作用。新鮮的安山巖的底色是灰白色的,而受過綠泥石化的安山巖則因為部份礦物已被綠泥石化礦物取代,而變成暗綠色。
(4)角礫巖化作用
除了上述的換質作用以外,高溫的熱水在金礦地區(qū)也常形成許多的角礫巖構造以及角礫巖礦筒。角礫巖因為是受地下高壓熱水-後破碎的-重新膠結而成,看起來酷似碎石混凝土。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