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陽明山的竹子湖地區(qū)曾是火山熔巖堰塞湖。35萬年前竹子湖地區(qū)因火山噴發(fā)巖漿阻隔溪水,形成750公尺長,320公尺寬,深15公尺的堰塞湖,後來因為侵蝕作用產(chǎn)生缺口而外流,逐漸乾涸露出湖底,由人為開墾形成聚落。
花蓮縣壽豐鄉(xiāng)的鯉魚潭是另一種成因的堰塞湖。學者認為是木瓜溪支流古銅文蘭溪上游的支流荖溪為古平和溪襲奪後,殘留河道-降低,逐漸淤塞,形成面積約104公頃的橢圓形堰塞湖。另有學者認為鯉魚潭的成因是由於木瓜溪和支流銅文蘭溪,以及曾屬木瓜溪流域的荖溪、白鮑溪,在全新世晚期發(fā)育沖積扇,將河道堵塞形成鯉魚潭及古荖溪潭沖積堰塞湖。古荖溪潭之後因為湖水溢滿越過分水嶺,造成河流下切作用而消失。
1999年集集地震造成大小堰塞湖約十余座,以草嶺潭堰塞湖及九份二山堰塞湖為代表。草嶺潭堰塞湖最早記錄始於1862年(同治元年)嘉南大地震,-8年(明治31年)潰堤。1941年(昭和16年)嘉義大地震形成70公尺高的天然壩,1942年因豪雨,壩高增至170公尺,1951年潰壩,造成下游百余人死傷及重大財產(chǎn)損失。1979年因為臺風再度形成90公尺高之壩堤,同年即發(fā)生潰堤。集集地震時,大規(guī)模的山崩順著舊的滑動面崩移,阻塞清水溪,形成約5公里長,50公尺高的土壩,上游積水成堰塞湖。九份二山堰塞湖則是因為集集地震引發(fā)崁斗山發(fā)生順向坡滑動,阻塞了韮菜湖溪及澀仔坑溪,形成兩處壩高約50公尺的堰塞湖。
中文關(guān)鍵字:山崩 , 臺臺北湖 , 草嶺潭 , 花蓮鯉魚潭
英文關(guān)鍵字landslide , paleo-Taipei lake , Cao-ling pool , Hualian Li-yu pool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