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一、地方沿革
清領時屬於嘉義縣打貓東頂堡圳頭莊、麻園寮莊,1901年嘉義廳梅仔坑支廳梅仔坑區(qū)圳頭莊,1920年臺南州嘉義郡小梅莊圳頭(大字)圳頭、麻園寮、過溪、下過溪、菁仔腳、大坑連、田頭崎、麻園寮山(小字),1945年設梅山鄉(xiāng)圳北村。
圳北村因位於梅山水圳之北而得名,與圳南村同屬清代時圳頭莊的主要構成部分?,F(xiàn)有聚落,圳頭、麻園寮、頂過溪、下過溪、菁仔腳、大坑、田頭崎、麻園寮山。
二、地理環(huán)境
圳北村地處高山流水之間,東部屬阿里山山脈的西麓,西部有北港溪的支流華興溪(又稱石龜溪、倒孔山溪)。華興溪源於圳南圳北二村之間,經梅東村後,進入古坑鄉(xiāng)華興村,流入三疊溪,再匯合虎尾溪,於虎尾平和厝以下稱為北港溪。梅山水圳提供水利資源,又因氣候適宜,適合農作,除了竹筍、橘子,并培植蓮霧。
三、聚落分布
頂過溪,又稱頂厝,位於圳北村東部,因聚落位在過溪莊地勢較高的地方而得名。於乾隆年間,先民到此開墾,現(xiàn)居民以廖姓族人為主,以蓮霧栽植為主要經濟作物。
下過溪,又稱下寮,位於圳北村中東部,因位處過溪聚落下方,從水底寮莊到此,一定要涉水過倒孔山溪,而得名。於乾隆年間,先民到此開墾,現(xiàn)居民以劉姓族人為主。
麻園寮山,位於圳北村中北部,因此地位在麻園寮聚落後方的山上,而取名。自乾隆年間,先民到此開墾。聚落包括後壁山,位在麻園寮聚落北方山上,有觀音山,是登山勝地?,F(xiàn)居民以種植柑橘、蓮霧為主。
麻園寮,位於圳北村中部,因種植油麻,榨油維生,設寮定居,而得名。於乾隆年間,先民到此開墾,現(xiàn)是全村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也是圳北社區(qū)的活動中心所在。
菁仔腳,位於圳北村西北部,因聚落周遭植有大片菁仔而取名,於乾隆年間,先民在倒孔山溪(現(xiàn)稱華興溪)旁的平地上,以耕作農田為主,種檳榔為副,居民以林姓族人為主。
田頭崎,位於圳北村西北部,在田頭崎頂上,地勢高出耕作的農田許多,而得名。於乾隆年間,先民在田里的山坡上定居,以林姓、謝姓族人較多。
大坑,位於圳北村西北部,因聚落邊有一條溪,有坑崁而取名。於乾隆年間,先民到此開墾,現(xiàn)僅留有登山步道。
圳頭,位於圳北村西部,因梅山大圳源頭取名。於乾隆年間,先民到此開墾,圳頭聚落又分為外圳頭、內圳頭、圳頭。圳頭地勢平坦,緊臨倒孔山溪,梅山大圳之水系來自此地,居民以李姓族人為主。
四、風景名勝
觀音山,位於圳北村北部,海拔428公尺,村內最高的山,視野極佳,東方是太平山脈,西面可望嘉南平原、-海峽,登高遠眺,景觀極為開闊。
圳北古道,有一條名為舅仔頭古道,因經過古坑鄉(xiāng)的龜仔頭而取名,長約十公里,其中自二尖山下降至龜仔頭,海拔1300公尺下降到300公尺,僅有2公里遠,高低落差很大,因而得好漢坡之名,沿途偏植孟宗竹林,景觀清幽。現(xiàn)存年代最久的古道,是辟建於清雍正年間,在現(xiàn)一六二甲線旁禪林寺通往古坑鄉(xiāng)華南村倒孔山的連絡道路,全長五公里,目前禪林寺下仍殘存古道遺跡。
五、文化資產
禪林寺,位在圳北村圳頭山上,建於1955年,主祀是釋迦牟尼佛及-菩薩。
太原宮,位在圳北村麻園寮內,創(chuàng)於乾隆年間(約1790),1988年重建,原名郭圣王廟,後改為三山國王廟,又易為現(xiàn)名。主祀廣澤尊王、三山國王、保生大帝等。
六、交通設施
圳北村的主要公路,縣道162線甲,東經梅東村往大林鎮(zhèn),南通往半天村。鄉(xiāng)道嘉150線,建於1951年,長7公里,起點連接縣道162線甲,經麻園寮、麻園山、下過溪,終點為頂過溪。鄉(xiāng)道嘉152線,起點連接縣道162線甲,沿華興溪南岸,通往圳南村?!?
中文關鍵字:頂過溪 , 下過溪 , 麻園寮 , 圳頭 , 觀音山
參考資料
下一篇:大肚溪口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huán)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基隆市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