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詔安縣官陂地方,有張廖姓家族,張姓袓先避難閩地,為廖姓收容為婿,因廖家無嗣,張姓袓先為報答廖姓恩惠,乃遺命其獨子友來「生從母姓,死從父姓」,因而有「雙廖」或「張廖」之稱。其於乾隆、嘉慶年間陸續(xù)播遷來臺,定居西螺,從事農墾,由於歷代辛勤的耕耘,遂奠定了張廖子孫繁衍的基礎。張廖氏既以務農為業(yè),同時族繁人眾,為了自保乃在西螺地區(qū)以一村里或數村落為單位,分為「七嵌」,形成犄角之勢守望相助,實施宗族聯(lián)防自保的制度。當時「七嵌」的地區(qū)大致畫分如下:頭嵌:廣興、頂湳、埔姜侖。二嵌:魚寮、下湳、九隆、太和寮、吳厝。三嵌:犁份莊、田尾、湳仔。四嵌:三和、十八張犁、深坑。五嵌:港尾、下新莊。六嵌:新店、惠來厝、打牛湳、?仔、塘仔面、頂莊仔、張厝。七嵌:二侖、下莊子。
參考資料
〔★廖丑,《西螺七崁開拓史》,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