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做這幾件事,證明家長焦慮過了頭
分類: 校園安全
常識詞典
編輯 : 常識
發(fā)布 : 04-24
閱讀 :342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越高,家長焦慮也越嚴重,這種情況在家長圈中并不少見。新學期的各種規(guī)劃,讓家長覺得自家孩子已經逐漸跟不上學校的步驟,生活中也常做出一些讓孩子產生焦慮的行為。 1、總講學習。 根據自己的覺察,我發(fā)現我每天和孩子的溝通聊天很多都是為了和孩子說學習而做鋪墊,不管說什么最后指向的可能都是孩子的學習。2、關注分數。 每次無論小測試,作為家長都會比較緊張,還是得分數在自己的期待中就還好,如果低于了自己的期待就會產生情緒波動。3、瘋搶學習資源。 每當看到朋友發(fā)信息團課程,只要價格合適都是去搶,但最后是否真正陪伴孩子去上了課就不能確定了,但只要有下一次依然會去購買。4、催逼孩子。 催逼孩子這個動作感覺每天都會上演很多次,“快點起床、快點吃早餐,快點收拾書包,你的作業(yè)完成了嗎?怎么還不做作業(yè)?”,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如果沒有催逼孩子那一定是家長不在家吧。5、互相攀比。 攀比的心態(tài),可能很多家長并沒意識到,但卻真實地隱藏在家長的心里,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抱了興趣班就會想別人都報了我家的孩子是否也要上,不上會不會跟不上?其中考試完遇見家長就會脫口而出“你家考了多少分?”如果分數差不多就會覺得還好,如果自己的孩子高一些就會很開心,如果低一些就會覺得自己孩子還是沒考好。家長教育孩子都會同步行為,時間金錢精力都是家長為孩子傾盡全力付出的資源。各種努力付出如果得不到收獲自然也會引發(fā)家長焦慮。這不僅是因為看不到孩子的成就而著急,更是為了能從孩子身上看到自己想看到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