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潘宮籌生前因功在地方,曾倡議開辟石牌、士林聚落的初期街廓,又教子有成,所以曾被封為二品文官,逝世後又追封為一品。其子潘永清(1820-1873)、潘盛清(1839-1916)都是士林新街的規(guī)劃與興建者,潘永清并於道光20年(1840年)在惠濟宮後方興建文昌祠,設(shè)置義學,禮聘地方文人雅士授課,造就清末八芝蘭的科名獨盛,有「頂港(北部)潘永清,下港(南部)許招英」之聲名;另外,潘成清(1844-1905)則是清代舉人,并曾受委主辦-采金局的事務(wù),欽加四品銜內(nèi)閣中書,在今天的石牌國小和石牌公園間,留有一處潘成清公館。
據(jù)佛光大學歷史所教授卓克華的研究:在潘宮籌去世之後,墓曾經(jīng)遷葬三次,因為當年漳泉械斗,他死後曾被泉州人挖出曝屍,其子由福州趕回後,出面調(diào)停,也促成漳泉械斗的落幕,并在清同治9年(1874年)重立墓碑。
潘宮籌墓位在士林近天母之山區(qū),依山而建,俗稱「烘爐穴」之風水地,東青龍、西白虎,前低後高,後頭倚靠烘爐山,墓手往前方低處延伸環(huán)繞,形勢頗佳。其後世於近代成立祭祀公業(yè)「潘元記」,負責保管維護先祖之墓園,保存狀況良好。
此墓園原來的形制很大,一共占地675坪,以花崗巖、觀音石精心砌制,如今尚保存墓碑、墓肩、墓龜、石柱、墓手、墓桌、墓埕、祭臺等,并於地上鋪大塊尺磚,此為一般墓園極少見者,顯其氣派。墓手的柱頭形式各一,有印斗柱、南瓜柱、木筆柱等;其中,望柱柱頭做成南瓜形裝飾,此乃藉由南瓜的多子寓意子孫繁衍的吉祥兆頭。另外,墓園的左前方有一「司土」,是為土地公。
最特別的是,墓手可見到許多當時臺北文人雅士及官員所刻寫的詩文佳句,詩句中透露出對潘家開拓士林、振興文風的感念,琳瑯滿目的詩文成了墓手的紋飾。其中,在墓園的墓手望柱上,可以見到林維源的題字,那是因為潘宮籌之子--潘永清曾邀同為漳州人的板橋林家一起合作興建士林新街,此後也曾聯(lián)手墾拓淡水、石門等地,所以兩家有其深厚的淵源。
參考資料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culture/building/Bsource_u01_-int.p-p『臺北123』,myweb.-inet.net/-ome4/dipper/2.-tm《臺北古蹟偵探游》,李乾朗審訂,遠流出版社,73頁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