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的菸草專賣開始於日治時期的明治38年(1905年),昭和12年 (1937年)松山菸廠前身為日治時期「-總督府專賣局松山煙草工場」落成,座落於當時興雅八三○番地,菸廠建廠時正值日軍發(fā)動太平洋戰(zhàn)爭,卷菸除供應-市場所需,也外銷華中、華南及南洋地區(qū)。松山菸廠成為繼1911年興建位於後火車站臺北菸廠之後,另一座現代化大型制菸廠。
-卅四年則由-省專賣局接收松山菸廠,更名為「-省專賣局松山煙草工廠」,兩年後專賣局改制成立-省菸酒公賣局,再更名為「-省菸酒公賣局松山菸廠」,年產值曾達210億以上,對國家財政收益貢獻非凡,菸廠專制卷菸、菸絲及雪茄等菸草制品。
由於-的氣候多樣與地理位置的獨特性,在各項產業(yè)中如樟腦、糖業(yè)、茶葉、菸葉等-人都執(zhí)行專賣權,東南亞早已有菸草的專賣制度,但是-卻是最早建設現代化菸草工廠的「工業(yè)村」,足以為當代的楷模。
從原料的輸送到產品加工、儲藏、機械修理場及成品的運送,「工業(yè)村」在規(guī)劃中兼顧考量到人性的需求及員工的福利,細部如育嬰托兒所、醫(yī)護室、餐廳及員工活動場所、社團組織等自成一格的完整空間規(guī)劃,讓松山菸廠在-整個產業(yè)文化上具有不可抹滅的的地位。
日治時-始,-人有效率的規(guī)劃高屏地區(qū)菸田的種植面積,最高紀錄達到一萬三千公頃的規(guī)模,并且從松菸建廠預計生產達20億支香菸的計畫看來,都在在顯示「松菸」預定成為-治臺邁入工業(yè)時代的代表作品。
松山菸廠正式走入歷史除了近年來受到經濟層面影響,自動化生產、公賣改制、需求量下降及健康問題的沖擊;松山菸廠於1998年停產,遷并臺北菸廠,然而記憶的歷史、文化的傳承,才是這個空間應被重視的焦點,遷廠後的廠區(qū)已成一座小森林,當初具有地標性的鍋爐房依然佇立,儼然是東區(qū)最大的綠地地景。
建筑特色
-人受西洋國家的工業(yè)革命影響,規(guī)劃時就引入「工業(yè)村」概念,設置員工宿舍、育嬰室(含哺乳室)、醫(yī)護室(含門診手術臺),男女浴室等,重視員工需求,整座廠房分成菸廠入口辦公廳為行政管理中心,後方回字型制菸工場,設有制盒、理葉、切葉、卷菸、包裝等生產部門,占地約六千余坪。
整體建筑風格屬「-初現代主義」作品,強調水平視野,樣式古典簡潔,墻面的面磚及琉璃、銅釘都是特別定制的建材,為當時工業(yè)廠房之典范,
臺北市政府於2001年9月28日指定松山菸廠之辦公廳、制菸工場、鍋爐房、一至五號倉庫,指定為古蹟本體,機械修理房及檢查室、育嬰室,三者登錄為歷史建筑,并將蓮花池、運輸軌道及光復後新建倉庫,也納入古蹟保存范圍。
辦公廳舍建於昭和15年(1940年代),全棟三層樓鋼筋混凝土建造,兩側樓房呈ㄇ字型建筑,中間有露空通道與治菸工場相連,。
制菸工場為兩層樓的單棟建筑,中庭呈現華麗巴洛克式庭園,圍繞中庭四周依序是不同的生產作業(yè)場,有理葉場、切葉場、卷菸場、包裝場等,前段二樓則為員工餐廳,後改為大禮堂。
松山菸廠古蹟保存區(qū)再利用的面向十分廣大,依據2002年12月13日「臺北市文化體育園區(qū)」委托規(guī)劃成文化區(qū)塊空間,將指定古蹟部分預計做為「城市歷史博物館」及藝術展示中心及多文化展示預定地,預計2011年前完工使用。
參考資料 陳芳瑜《淺談松山菸廠在產業(yè)文化上的獨特性》,臺北社團法人中華-自然步道協(xié)會,2003李乾朗著,《-古蹟簡介》,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1998年臺北市文化局.culture/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