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慈佑宮奉祀天上圣母,後殿從祀觀音佛祖,原名「天后宮」,乾隆十八年(1753年)寺廟額題為「慈佑宮」,但一般仍稱「新莊媽祖宮」。從宮中文物與大木結構來看,慈佑宮應為來自潮州、汀州-所建,雖然這些人在咸豐年間的分類械斗失敗後,大舉南遷至中壢一帶,但是同受閩粵省籍人士祭祀的媽祖宮則仍舊香火鼎盛。根據慈佑宮碑文所記,早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即有信士李武侯、李維芝捐獻九芎林(即今坪林)的山埔地為「媽祖田」,所得租銀供做香油錢,此後便不斷有信士捐田義舉,對具有二百余年歷史的慈佑宮而言有莫大貢獻。
新莊是一沿著淡水河開發(fā)成的帶狀聚落,而慈佑宮為新莊地區(qū)最早創(chuàng)建的廟宇,為配合初期-社會沿河形成的聚落環(huán)境,呈現出早期街屋式建筑特色,整座建筑物共約有四進五院落,面寬有12.7公尺,進深有63公尺,寬深比為1:4.96,充分顯示其長矩形式縱深的平面配置特色,慈佑宮後方有一座花園,面積不大,且有一小水池,景致十分優(yōu)美。
慈佑宮是一座面寬三開間的四進兩廊式廟宇,建筑座北朝南偏東22度,其主要空間包括前埕、前殿、內埕與墻廊、拜殿宇正殿、中內埕與墻廊、後殿、後內埕與墻廊、開山殿,及後花園空間組成。早期慈佑宮前殿屋頂采用燕尾翹脊的硬山與歇山重檐形式,檐口彎曲,兩側次間升起明顯,正脊、垂脊、戧脊剪黏泥塑裝飾極為豐富,但今已改變,而正殿前的拜殿則采用三脊式硬山燕尾翹脊,後殿開山殿則采用簡單的硬山式屋頂。在構造系統(tǒng)部份,前殿大木結構全部用石柱撐起,前後檐柱共計九架,金柱間計用五架,前後挑檐各用三架,正殿宇拜殿大木結構則屬於潮州風格,用搭牽梁連接的拜殿與正殿,結構上為一體,但是屋頂構造卻明顯分立以隨作為水平接系材,挑尖梁頭用龍頭裝飾,斗口直承桁檁以及獅座的雕刻風格為主要特色。正殿縱深共十五架,點金柱共用七架大木結構,逐層縮短的柁梁與瓜柱或金柱交接處都有雀替,使潮州風格更加明顯。然慈佑宮的建筑意義在於其潮州式的風格為其他廟宇罕見的,同時本身亦代表著清代新莊街發(fā)展空間的重要據點。
新莊是臺北最早開發(fā)的地區(qū),早期由閩粵渡海來北臺的-,大多由新莊的港口登岸,開始他們的拓墾事業(yè),而慈佑宮正好位於當時淡水河畔最繁華的新莊港渡口上,慈佑宮主祀-沿海漁民的守護神—圣母媽祖,閩粵-將媽祖信仰傳播來臺,并由保護航行的海神,進而成為保佑在臺澎開墾、捕魚、行商、居家平安的守護神。慈佑宮是新莊人精神上安全的寄托,因此,慈佑宮與新莊人有著化不開之情,盡管在新莊街日益繁榮,古味漸失的今天,新莊市民仍然對慈佑宮保有一貫虔誠的信仰,慈佑宮的圣母媽祖冥冥中護佑著祂的子民能夠擁有不遜於往昔的繁榮、富足之景象。
參考資料 臺閩地區(qū)古蹟資訊網,sowf.moi/2/link。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