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歷史沿革:
西元1922年,歐陽候牧師因舊教堂不敷使用,遂發(fā)動興建新教堂之舉,教堂為西元1924年創(chuàng)建當時購買清代舊縣丞署原址的部份土地,興建會所及附設(shè)培德小學及幼稚園,乃於1924年落成。1934年六月黃衛(wèi)民牧師,至南洋勸募,鳩工備材,興建了牧師樓。清末五口通商後,西方傳教士來到廈門與金門,惟初期與舊俗未和,信眾不多。光緒廿二年(-6年),英國倫敦教會分別在金門島東之沙美、西園鹽場二處,設(shè)立會場。翌年,又於後浦南門設(shè)立會所,奉教者共約百余人;同年-教長老教會邵德貞 來金傳道,在後浦北門即烈?guī)Z設(shè)立會所。1900年,中華-教會成立,并納倫敦會與長老會,首任會長黃和成購地建教堂於今北門里中興路址。1922年,因信眾增加舊教堂不敷使用,教會決定籌款重建教堂,於1923年四月,在歐陽侯會長的主事下,購買清代舊縣丞署原址的部份土地,興建會所并附設(shè)培德小學及幼稚園,費銀四千余,至1924年十二月落成,後浦-教會地勢居高臨下,頗有氣勢。教堂為一層番仔厝;牧師樓位於護龍部份,為五腳基洋樓。
參考資料 計畫主持人:江柏煒《金門縣歷史建筑清查計畫》,2003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