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連池1907-1981明治40(1907)年出生於嘉義廳打貓西堡新港街(今嘉義新港),父名石發(fā),母名蔡葉,為一著名剪黏匠師。石連池本以務農(nóng)為生,後向梅菁云學習剪黏技藝。曾一度居住於基隆社寮,在基隆和平島上的造船廠工作,有一段時間還曾畫符看病。二次大戰(zhàn)末期,回到新港海瀛村,醫(yī)治被戰(zhàn)爭波及的槍傷,後遷至臺南新營居住。1945年後,連池重拾剪黏技藝,并傳徒林再興、林瑞芳、蘇龍源與李坤村等。在弟子相傳的情況下,致使以石連池為主的傳承體系,人數(shù)眾多、分布廣,形成新港剪黏的主干。如弟子之一的林再興,傳徒包括林再益、郭慶助、游清治與陳忠正等,他們的各自傳授,讓新港剪黏業(yè)更加蓬勃發(fā)展。石氏晚年因身體不適搬回嘉義,1981年病逝於新港,享年74歲。石連池工作范圍廣,包括臺北、嘉義、臺南與澎湖等地廟宇,以及少部分富有人家的民宅。施作廟宇包括臺北木柵仙光宮(祥光寺)、三峽祖師廟前殿、嘉義的圣安宮、西安宮(城隍爺廟)、臺南天后宮、南鯤鯓代天府、保生大帝廟和佳里、新營一帶廟宇。甚至遠在澎湖的湖西鄉(xiāng)、北寮、南寮鄉(xiāng)、風柜尾、員貝及礁石的廟宇他都曾參與施作。石連池善畫設計圖,畫風細致精巧,剪黏施作內(nèi)容包括堆塑、廟宇剪黏與尪仔制作。其作品「武生造型手掀披風,風流倜儻,架勢十足,展現(xiàn)地方戲曲人物身段,釉彩以水釉(日本釉上彩)為主,寶石釉為輔,土胎薄均勻,尪仔頭使用模具,成渾圓立體狀…,常見的題材運用四聘、三娘教子、單刀赴會、三氣周瑜、黃鶴樓、綠牡丹及魚樵耕讀等」。制作尪仔的臉部表情細膩,而在衣飾上的紋路,亦隨著肢體而有變化,對人物的頭部裝飾相當講究,配合身份與主題,而有不同的裝飾,如仕女即以發(fā)型變化來顯示,武將頭部裝飾武冠,農(nóng)夫則戴草帽來象徵。除了所制作剪黏精湛外,他還擅畫設計圖,畫風細致精巧,尤以花草為最。
參考資料
劉玲慧<嘉義新港剪黏業(yè)的發(fā)展>(93學年度臺北藝術(shù)大學傳統(tǒng)藝術(shù)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