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從閩粵漢人大舉移民臺灣形成近世的漢人社會後,工藝文化也隨之移入,工藝產品成為研究漢人社會最好的標本,而臺灣漢人社會在經過數百年的發(fā)展,與臺灣鄉(xiāng)土之諸多條件結合,當然產生了自己獨特的工藝文化。
《安平縣雜記》一書中有篇名〈工藝〉,敘述日據以前以臺南地區(qū)為中心的臺灣工藝,其中包含民生器用、生產工具、飲食、習俗所需與特殊工藝,網羅涵蓋了各種材質,計有木匠、泥水匠、鑿花匠、石匠、鋸匠、油漆匠、竹匠、畫匠、塑佛匠、裱褙匠、銅匠、鐵匠、刻字匠、裁縫匠、繡補匠、筆匠、造船匠、剃頭匠、瓦窯磚窯司阜、鑄犁頭司阜、漏窯司阜、銀店司阜、傾煎司阜、錫店司阜、油車司阜、牛磨店司阜、染房司阜、藥店司阜、鞋店司阜、帽店司阜、修理玉器司阜、修理鐘表司阜、修理眼鏡司阜、織番錦司阜、紙店司阜、做粗紙司阜、糊紙店司阜、香店司阜、油燭店司阜、銀紙店司阜、粉店司阜、玻璃燈司阜、做燈籠司阜、什貨店司阜、做頭盔司阜、弓箭店司阜、馬鞍店司阜、做皮腰斗司阜、花炮戶、角梳店司阜、車加轆司阜、棕印司阜、制繩索司阜、釘糧釘稱司阜、做皮箱枕頭司阜、補鍋司阜、補碗司阜、補硿補甕司阜、做甑籠司阜、做水車司阜、做轎司阜、織蓆司阜、做藤司阜、做土壟司阜、鼓吹店、草花店司阜、醬間司阜、餅店司阜、麥芽膏糖司阜、包仔店司阜、粿店司阜、做面司阜、酒店司阜、香油店司阜、焙茶司阜、煮洋藥司阜、煮糖司阜、蓋糖司阜、坐牛車司阜、木屐司阜、棺材店司阜、熟牛皮司阜、做苧仔司阜、做米粉司阜、做福員肉司阜、織魚網司阜、燒糠司阜、豆干店司阜、燒灰司阜、屠戶、做蚊煙筒司阜、檳榔司阜、廚子司阜、做米舂米司阜、琢火石司阜、做烘爐司阜、做釣鉤司阜、閹牛豕雞司阜、煙斗司阜等,共一百條。
對於臺灣工藝的價值,提出更深入看法的則是民藝學開山祖柳宗悅,他在一九四三年來到臺灣,經過實地考察,對於臺灣工藝,尤其是民間的日用工藝,大體給予了正面評價,其最為關心臺灣陶瓷、木竹器,像日用的陶瓷「雜器」、木制神桌、竹椅、家屋、家具、蒸籠等,其他如竹藤編行李箱、牛角制菸盒、水牛角制印材、穿瓦衫、士林刀、石板路、竹制爐灶、薯榔染漁網、竹筏、佛龕、交趾陶花盆、竹櫥、陶筷桶、紅磚踏腳石、未漂白的林投帽、石浮雕、原住民編織,他都贊不絕口。
另一位長期居住臺灣的醫(yī)學、民俗學者,也是《民俗臺灣》雜志主編的金關丈夫,在《民俗臺灣》的「民藝解說」欄中,陸續(xù)介紹過青花陶缽、彩瓷皿、香爐、手爐、硯、筆筒、燭臺、玻璃畫、穿瓦衫、花仔布、花籃、竹椅子、木匙、柴屐、草鞋、士林刀、餅印、陶枕、石窗、謝籃、繡花樣等多樣的日用雜器及民間藝術。
臺灣光復後,政府亦盡力推動工藝產業(yè),以輔導就業(yè)、爭取外匯為目的,至民國四、五十年代,已發(fā)展有刺繡及縫紉、纖維織品、竹制品、抽紗、藤制品、木器、金屬器皿、蓪草制品、髪網、漆器、海產與石制品、蠟制品、生物標本、牛角制品、陶瓷器、玩偶玩具、帽胎等類。但在外銷貿易主導下,手工藝產業(yè)雖然熱絡,但已離傳統(tǒng)民藝的精神越來越遠。但除了民俗的理由外,近年對於「本土性」的要求,也對傳統(tǒng)手工藝的生存有加溫的作用。於是,傳統(tǒng)工藝、民間工藝仍在臺灣掀起一股民藝熱潮,并因公司單位或收藏者對於民俗文物的需求,如各縣市文化中心特色館的館藏所需,一下子使臺灣成為民俗文物的大本營,其次,「古董家具」的流行,也是現代臺灣文化價值多元化的特色。
自傳統(tǒng)工藝質變後,七十年代亦開始漸有反省,尤其體認常民文化的價值及傳統(tǒng)工藝之為珍貴文化資產與時代精神的具體表現,以政府文化單位帶頭,出現種種相關活動及具體措施,如民族藝術薪傳獎、民族藝師之選拔、民族工藝獎、傳統(tǒng)工藝獎、臺灣工藝設計競賽之舉辦等。然其結果也很耐人尋味,有些原先為農村社會的副業(yè),原以價廉、實用、甚至粗糙為其特色,但在現代卻出現名家創(chuàng)作的高價位作品,在過去也是不敢想像的情況。
目前臺灣有能力消費各種昂貴的工藝品,但是對於臺灣本身「工藝」,還是得由民俗、文化層面來探討,不能在現代藝術潮流中拋棄了傳統(tǒng)的堅實基礎,才能有繼續(xù)提昇的空間。
參考資料
下一篇:青海玉樹地震最新死亡人數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南投縣文化局南投陶展示館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