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剪粘』顧名思義就是『先剪後粘』的意思,屬於一種嵌鑲式浮雕。『剪黏』最初只是交趾陶的代用品,由於交趾陶昂貴而不耐用,因此,匠師改以灰泥塑形,將經(jīng)過『剪』裁的陶瓷片『粘』於其上,既省錢又好看,在形式上刻意摹仿交趾陶,盡可能把陶片接縫處遮掩掉。
『剪黏』也稱為『剪花』,傳統(tǒng)的『剪粘』是用石灰、糯米、黑糖、麻絨、水……等材料混合塑成模型後;再將以石灰為主的原料抹在表面;最後,利用破碗片上的彩繒和碗的弧度,剪成需要的小塊,貼粘到模型上去。
由於傳統(tǒng)材料不易獲得和工業(yè)原料的改進,『剪粘』材料有很大的改變。做法大致如下:
【一】先以薄仔瓦做底,細部(例如:腳)可用鉛線,薄處(例如:翅膀)可借助鉛線網(wǎng),表面再涂上水泥、麻絨、砂、水等混合材料。
【二】等模型塑造完成後,再將剪粘專用且有弧度的玻璃片依需要大小形狀剪成各種小塊。
【三】再利用石灰、麻絨、海菜粉、水泥等混合黏劑粘上去。麻絨的作用是增加互相牽引的力量,防止斷裂,而海菜粉則是延後凝固的時間(大約六個小時)。
新的玻璃材料容易取得,而且色彩也更加鮮艷亮麗,使得剪粘藝術更加地普遍於本省。『剪粘』這項民間工藝多表現(xiàn)在廟宇裝飾上,獨立出來做純藝品創(chuàng)作至今仍無人嘗試;因此,在民間技藝園中,剪粘只適合於做短期配合節(jié)令的演出示范。
參考資料
下一篇:臺北國際陶瓷博覽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明星玉樹地震捐款明細曝光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