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答案 1:
要言之,禪宗是漢傳佛教的本地發(fā)明,-禪宗是兩宋間傳入-的中國禪宗演化而來——更準確地說,是臨濟宗和曹洞宗兩支分別演化而來。事實上,-佛教界通常不說禪宗,而是把臨濟宗、曹洞宗以及明清之際再次傳入的臨濟禪(黃檗宗,帶有元明時期中國禪宗特點,主張禪、凈雙修)分別而論,與天臺、真言、凈土、法相、華嚴、三論、俱舍等等并列。 漢、和禪宗的最大區(qū)別是在組織層面。中國禪宗大體上走的是農(nóng)禪路線,遠離政權(quán),繁榮于南方(浙贛閩粵)丘陵谷地。-禪宗則與政權(quán)形影不離。在-首先得勢的是臨濟禪,其時為鐮倉幕府時期,武士階層崛起,兩廂從此密切合作,從鐮倉到室町直至德川幕府,禪師始終在幕府-中扮演重要角色,武士道也是在禪宗的影響下發(fā)端。 具體而論,臨濟禪在兩宋之間本來也是漢地最為繁榮的流派,在-得勢的,是其中的楊岐派圓悟克勤-虎丘紹隆一系。臨濟禪站穩(wěn)腳跟之后,又將宋朝禪宗的”五山十剎“制度移植到-,以文獻來看,這一制度在漢地并無太大影響,在-卻開花結(jié)果,后來形成-禪宗的五山派和林下派——五山派受幕府支持,林下派則主要在民間發(fā)展。 曹洞宗晚于臨濟禪進入-,并且,因為創(chuàng)始人道元禪師恪守其師父寧波天童寺長翁如凈禪師的教誨”莫住城邑聚落,莫近國王大臣,只居深山幽谷,接得一個半個“(《永平開山禪師之行狀》),堅持走民間路線,所以一開始影響甚微,鐮倉早期的-禪宗一直保持臨濟禪五山,曹洞宗林下的大致格局,自從其三代弟子開始改變策略,轉(zhuǎn)而迎合武士階層,才終于發(fā)展起來,到了四代瑩山紹瑾之后,一發(fā)不可收拾,到現(xiàn)在已是-第一大宗派。 教理主張和修行風格方面,漢、和禪宗沒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簡單來說,臨濟禪是所謂“話頭禪”,曹洞宗則是“默照禪”。但其實各個時代、各個流派乃至不同的禪師之間,在細枝末節(jié)上總有七嘴八舌的無數(shù)不同。這是禪宗的特點,但也可以視為后期大乘佛教的整體特點。 以上只是粗略而論。如果嚴格地說,中日兩國各個時代的禪宗其實有相當大的分別,難以一概而論。另外,禪宗又是一個“失控”的流派,它的創(chuàng)始人宣稱本門教法的特點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而他本人也的確幾乎沒留下任何言教,但他的門人中卻充斥著話癆。言語道斷當然是一種非常深刻的認識,但在操作層面,它給各種無聊的人和別有所圖的人留下了太多發(fā)揮的空間和投機的可能,于是禪宗成了所有佛教宗派中“大師”最多,分別心最重,最話癆的派別。它一方面號稱“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一方面又留下了最大量的文字。它還熱衷于編寫派系傳承的譜系,而這其中又多涉?zhèn)卧?,從”拈花微笑“開始(出自宋代偽經(jīng)《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jīng)》),到所謂的二十八祖,再到菏澤神會篡改的禪宗譜系(參見《楞伽師資記》)、今本《壇經(jīng)》與敦煌本《壇經(jīng)》之異同(參見楊曾文??钡亩鼗捅尽秹?jīng)》),甚至虛云老和尚的家世和年齡(參見胡適等人的考證和中國佛教界的群起而攻之)。所以,-中國且先不論,“禪宗”之名,本身就已經(jīng)指向紛繁復雜的多重存在。在修行層面,禪法遠遠早于禪宗,甚至早于佛教;在“思想史”層面,它其實是主張“不可說”的;但在現(xiàn)實的層面,卻是眾聲喧嘩的一本爛賬。答案 2:
先說“禪”。 禪(C-an2)這一讀音來源于梵語D-yana,變?yōu)槟蟼鞣鸾讨械腏-ana,漢字為禪那,后略為禪,玄奘譯為“靜慮”。 世尊釋迦后經(jīng)28代傳于-達摩,奉喻“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達摩入中華后經(jīng)六代傳于大鑒慧能,從菩薩戒經(jīng)中“我本元自性清凈,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蔽虻脙删?,加在一起便成了“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币簿褪嵌U宗在傳道和悟道方法上的總結(jié)。 在禪宗傳入中國之前,佛教所奉悟道方法是般若波羅蜜,即“到達彼岸的方法”,大宗可分六波羅蜜和十波羅蜜,其中禪定波羅蜜僅為其中一種。但由于傳統(tǒng)佛教宣揚的般若波羅蜜-法過于疏散,使修道人不得要領(lǐng),困于冥想之中。另一方面,達摩到慧能等宣揚的禪宗,在-上一方面繼承了波羅蜜的理論,又提出了實踐的方法,因此引發(fā)了唐宋時代佛教的大興盛時期。 般若波羅蜜是將世界一分為二,從蒙昧的此岸到達悟道的彼岸,通過冥想的方式悟道,因此就有了面壁參禪一說。而禪宗的方法在于“回歸本源”,從事物的是非、善惡、利害、因果中跳出,回歸沒有這些相對概念的階段,因為自性清凈,只要識得自心,即可頓悟成佛。禪宗思想中誕生了很多中國文化中獨特的成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昧因果、心心相印、冷暖自知、相由心生、當頭一棒等等。 而北宋后,禪宗在中國漸漸形成了明確的門派,有“五家七宗”的說法,其中五家的名號最響,是為 臨濟,曹洞,溈仰,云門,法眼,而根據(jù)元代的和尚高峰原妙總結(jié),其五家風格分別代表了“痛快,細密,嚴謹,高古,詳明”。 宋代之后,中國禪宗僅存臨濟、曹洞兩家,其余各家分別失傳。臨濟傳于浙江大慧派,特點是話頭禪,通過對話方式來點撥悟道。而曹洞傳于嵩山少林寺(?。?,號為曹洞正宗,參禪方法是靜默禪,即“只管打坐”。 ============================================================= 以上是中日禪宗的相同點,“禪”。下面說說區(qū)別,“發(fā)展”。 ============================================================= -禪宗傳入皆由中國而來,因為歷史上的原因,產(chǎn)生了很多“斷代”,每每有禪師引道回-,帶來的都是新禪法。而禪宗傳入是12-13世紀時期,-正處于南北朝分治,因此并沒有國家的統(tǒng)一力量來進行“正法”,所以流傳下來的宗派頗多,有“二十四流”之稱,但依然是臨濟和曹洞兩宗。加上后來從臨濟中獨立出來的黃檗宗,總共是四十六流。 -的禪宗雖然分支眾多,但由于歷史上,比睿山延歷寺(-天臺宗本尊)的勢力強大,很多留中的禪師都出身于此,因此在帶回各種禪宗的同時,也將天臺宗的經(jīng)典融入其中,反而“著了文字相”。這點可以說是-禪宗的一大特點之一:結(jié)合了天臺宗的“止觀行”,提倡禪、真言、法相、密,四宗兼學。 而由于眾流派大部分都出自延歷寺,因此各個禪宗流派之間的爭論也比較少。類似于“大一統(tǒng)理論”或者-教批判異端的做法并不存在,因此各個流派得以流傳至今。 另一方面,中國佛教從宋代起,開始了聲勢浩大的“凈土信仰”,通過信仰西方極樂佛阿彌陀,來使信者來世生到天堂凈土(雖然慧能大師認為這種思想是錯誤的)。由于比較貼近俗世的價值觀,使得凈土宗獲得廣泛歡迎,而此時法眼宗開始倡導“禪凈雙修”,將凈土宗的教義加入到禪宗中,使得原本空靈自在的禪宗加入了很多修行持戒的方法。 明清時代,禪宗在東南各省發(fā)展仍然順利,然而由于民間信仰偏好的緣故,凈土的教義逐漸壓過禪,使得禪宗漸漸演化為持戒奉經(jīng)的模樣。而太平天國起事后,洪秀全奉-教為名開始滅佛,禪宗信仰遭到了很大破壞,至清末才又有居士楊仁山從-奉回經(jīng)典,開始了“佛教復興”運動。 自此,中國禪宗與-禪宗同宗同派,經(jīng)歷了幾百年的各自發(fā)展,又回到了一個相近相類似的水平。 ============================================================ 私以為,所謂異同,即是“異”和“同”。異者,出自同宗不同發(fā)展,是為異。同者,同本同源即為同。答案 3:
感謝邀請者的盛情,珠玉在前,而且我對-佛教的了解并不系統(tǒng),印象里只看過一兩本-法師的著作,補充一些我個人了解的信息,也許能有幫助。 大部分歷史的細節(jié)李淼同學介紹的比較詳細,以下主要是兩點補充意見,但也涉及到很多細節(jié),可能有些繁瑣。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基本回答是,從保留禪宗的最早傳統(tǒng)來看,-禪宗其實總體保留的更好,當前漢傳的比較崇尚禪凈雙修,但具體的原因就我了解可能和李淼同學介紹的一些細節(jié)有所不同(尤其是后期和近代),而且今天實際禪凈之間的關(guān)系也會更復雜些,下面隨手寫的瑣碎細節(jié),不修佛的建議直接忽略就好。 第一個是關(guān)于早期歷史部分,好像沒有什么大問題,但感覺有點兒從教外的角度在分析。我對于佛教相關(guān)的問題還是比較傾向于教內(nèi)的角度,因為教外的方式會很大程度上失去佛教的本意,就像研究一個人,我們是研究活人還是死人?你愿意研究死人當然可以,但佛教本來像是一個活人,有它的思想和目的,而且它并不覺得自己的軀體很重要,如果你從根本上不認可它的出發(fā)點,那就當大家各說各話就好了。但如果把它當一個死人去研究它的尸體,然后得出種種結(jié)論,從佛教本身來說,實在沒有什么意義。 從佛教來說今天大多數(shù)漢傳僧人的傳承大部分都是禪宗傳承,但從實修的角度,一般是禪凈雙修。最早(可能不嚴格,但一定是影響最大的)大力提倡禪凈雙修的是宋朝的永明延壽禪師,他既是法眼宗(禪)三祖,同時也是凈土宗六祖。而晚清凈土十二祖徹悟法師,是嗣法禪宗臨濟宗三十六世,及磬山七世的。 這里可能需要和大家分享另外一個兩宗之間很大的差別。 首先是禪宗,大家都知道禪宗重傳承,歷代有著明確的師承關(guān)系表,達摩之前至釋迦祖師的部分,由達摩大師傳給中土的二祖慧可,此后每次傳衣缽的同時,上一代祖師一定會把歷代傳承譜系同時傳承下來,這一點看過《法寶壇經(jīng)》的應該知道。雖然六祖慧能大師未免后世圍繞衣缽問題再起風波,止衣缽不傳,但歷代譜系還是傳給了后代子孫,因此后來禪宗各派也都會把自己的傳承上溯至慧能大師,進而上溯至佛祖釋迦牟尼。同樣,我印象里看到過一個-禪宗傳代的一個文書樣的東西,里面也是一路上溯至佛祖。因此在禪宗任何一派系中,都是有著精確的傳承關(guān)系的。(歷史總是更復雜,這個慣例近代被虛云老和尚打破,我稍后再簡單補充介紹一些)。 而凈土宗雖然也說歷代祖師,但這個各代祖師之間,我印象里沒有任何兩代之間有直接的師承關(guān)系,因為凈土宗的歷代祖師,都是后來者隔一定時間后追認的,根據(jù)其對于后世的影響大小,這中間也會經(jīng)歷一些調(diào)整,我忘了是在哪本書看到介紹其過程的,可能是大安法師的《凈土宗教程》,當前佛教界基本公認的凈土祖師(前十二位),是由印光大師最終排定的,而印光大師圓寂后,被佛教界公推為凈土宗十三祖。印光法師曾在弘一法師多次懇請之后,將弘一法師列入門墻,而且似乎也是印光老和尚唯一承認的私淑弟子(印光老和尚不愿收個人弟子)。但弘一法師一生發(fā)愿重振佛教戒律,因此圓寂后,被尊為一位律宗祖師,但從其誠心拜印光老和尚為師可知,其個人修行解脫,也是行凈土行的。(由此可見,漢傳各宗之間的關(guān)系,不是簡單的各成一系,比較復雜,需要專題討論) 因為以上原因,永明延壽大師和徹悟大師才會同時成為兩派的祖師,而兩位祖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先禪后凈。都是禪宗開悟后(否則不會被印可為禪宗法嗣),又開始凈土修行,并大力弘揚。從佛弟子的角度來看,兩位祖師的身體力行,已經(jīng)很有參考意義了。 從理上來說,就我從另外一本書來看到的分析,認為后世禪宗祖師引入凈土修行是有原因的。因為禪宗祖師早期接引弟子所開創(chuàng)的話頭、棒喝等方式,到后世(宋、元、明),大多數(shù)淪為形式(即所謂“口頭禪”,這個俗語就是這么來得),發(fā)展到棒喝真拿棒子把人打個半死,而話頭不罵佛祖和祖師就顯得這個和尚不夠高明,崇尚互相打一些空洞的機鋒(現(xiàn)在似乎有些真假學禪宗的也很熱衷于此道)。將禪宗本來注重印心的本質(zhì)完全丟開了,而發(fā)展成一套以自我賣弄為主的文字游戲。因此才有會永明延壽的《四料簡》: 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xiàn)前。瞥爾隨他去。 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xiàn)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無禪無凈土。鐵床并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再從禪宗來說,禪宗自己就說了,本來就不是為中下根器的人準備的,但既然知道了所謂更快捷的道路,茫茫人海又有幾個肯承認自己是中下根器的?但茫茫人海,又有幾個真正上等根器的?大家自己想想,想來也能想出答案,“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就像現(xiàn)在大家很多人熱衷修密一樣,這個即身成佛,不用千劫萬劫的苦修,不用苦苦參禪打坐,但世上哪有這么簡單的事情,你看看真正的藏密-和歷代的大成就者,一個個都是怎么修行的?難道你認為自己是未被認證的-?有著超越一般的功德宿慧?有人有,但絕對也是極少數(shù),因此從概率來看,是我們自己的可能性極小。 基于這些拉雜瑣碎的東西,李淼同學所講的(或者轉(zhuǎn)述的),認為凈土更貼近世俗,因此被禪宗接受,我認為最多只能說是部分原因,兩者的結(jié)合即使從非世俗的佛教本身來看,也是有很深刻的必然性的。 對于太平天國運動對于禪宗的影響,客觀的說,我還是第一次看到有人說得這么嚴重,因為到明清,漢傳禪凈雙修的大勢已成,清王朝篤信佛教,兩宗的經(jīng)典廣泛流布,太平天國最大超不過幾省,前后超不過十幾年,說因此危及禪宗傳承,這就危言聳聽了(其危害遠遠小于某解放運動及某人民-政權(quán))。 另外對于楊仁山居士,我也知道很久,但確實沒有去看過他的傳記,剛才特意查閱了一下,我看到的介紹中有兩個地方主要提及從-請回經(jīng)典,第一個地方用得是“佛典”兩個字,看上下文,應該是指國內(nèi)難覓較好的版本,而并非國內(nèi)經(jīng)典本身沒有了。第二地方用的是“國內(nèi)久已散佚的隋唐古德著作”,應該指的是隋唐時期漢地法師的論著,而不是佛經(jīng)本身。中間還特意提到了楊仁山居士堅持原則,在佛法上不茍同-傳承的意見。中國佛教歷代論著汗牛充棟絕非夸張之辭,但中國周期性的戰(zhàn)亂,對中華文明造成了很深的傷害,因此大部分甚至絕大部分流傳不廣的論著,都逐漸軼失了。因此不光限于佛教,中國古文獻的目錄研究本身就是一門學問。但重要的佛經(jīng),因為廣泛流傳,通行版本版本不夠好是有的,如果說傳承斷了,基本不可能。 -時期,有一個從-請回唐密傳承的運動(-真言宗,或稱東密,來自唐密,早于藏密,這些概念和其間的關(guān)系,我記得以前在一個關(guān)于金剛乗的問題中簡單介紹過,感興趣的可以參考),但后來也基本無聲無息了,我知道有一些勉強的繼承,但似乎兩代就淪為派系之爭了,不是一般的可悲。 說來好笑,開始寫得時候,我想了兩點,但寫到這里,我都不知道原來的第二點想寫什么了,應該都包括在以上文字中了。 再補充三個參考信息,可能對于大家立體的了解這個問題,甚至佛教有幫助: 1、由于-文明近幾百年的穩(wěn)定發(fā)展(很可悲,就算二戰(zhàn)-戰(zhàn)敗了,但-的精神和文明基本沒有被打斷,只是得到了一定程度上有益的矯正,還是在向前發(fā)展?。。《从^我們呢???我寫道這里,都覺得心酸,想來也不必再廢話太多),因此近代-對于佛教的研究(無論是教內(nèi)的角度還是教外的角度)都要超過我們,因此可以看到一個現(xiàn)象,近現(xiàn)代嚴肅的中文佛教著作,都會大量引用-的研究成果。而且很多-古代禪宗大師的著作,也得到了國內(nèi)佛子的認可。其實回歸到修行,很多所謂派別的問題,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嚴重。歷代大多數(shù)大師首先會有一個寬廣的心。(印光大師反對密宗,但再展開就真沒完了) 2、凈土宗也有其深層次理論的,絕不是僅僅限于超度打懺,凈土首先是一個非常容易操作的修行手段,這方面很多人的重視程度不夠,因為很多人是抱著投機的心態(tài)修凈土的。此外凈土的歷史從漢地來說,恐怕比大多數(shù)人想象的要長(早于禪宗)。最早慧遠法師在廬山東林寺發(fā)起蓮社的時候,還是東晉,當時參與蓮社的白衣居士之中,有兩個是陶淵明的朋友,還曾勸其入社(我記得前述《凈土宗教程》有這段歷史的簡要回顧)。而達摩大師東來,是梁武帝時候的事情了。(我有個問題的答案中簡要介紹過蓮宗到凈土宗名字的變化過程) 3、歷史上禪宗的很多派系的法脈隨著后來衰敗而失傳(遠早于太平天國,我記得都是在明清之前了,大部分元朝統(tǒng)治者信奉藏密),但近代活了將近120歲的的虛云老和尚一身兼五派,然后又將不同派別的法嗣,傳給五個不同的弟子,也算從傳承上重新續(xù)上了歷史中的五派。而-的在家學佛者,之所以知道虛云老和尚的人不多,簡而言之一句話,虛云老和尚活了太久(晚清、清末、-、軍閥、國民政府、抗戰(zhàn)、解放戰(zhàn)爭、人民政府),名氣太大,歷史問題太復雜(老和尚能基本自然的圓寂,也算是托他海外影響的福,但解放后十幾年的日子過得也很苦)。但近些年很多關(guān)于虛云老和尚的書也開始出來了,大家都可以買到,可以去看看一個真正佛子的百年修行都是怎么過來的。 補充: 1、如 麻明似曾 所言,Zen并不專屬-禪宗。以前歐美人學漢傳佛教,絕大多數(shù)去-,但后來隨著-佛教的興起,很多歐美人學佛(漢傳)改為去-了。 2、-郊區(qū)有個紅螺寺,是當年徹悟大師的駐錫及圓寂之處,本來是-近郊重要的叢林,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完全是一個打著佛教旗號的旅游景點了。-一個佛堂供養(yǎng)了少量徹悟大師的舍利,記得呈半透明乳白色晶體裝,應該是當年被挖出來后幸存的,有心者可以去-。答案 4:
感謝邀請。 異:一個叫-禪宗一個叫中國禪宗。 同:帶禪宗倆字。 非善問,不善解。 今進步明白了,學佛和學佛史還是有一定不同的。人雖有東西,佛法本無東西,禪宗亦無東西,真恐怕一百年后的末法眾生進行提問-佛和中國佛、-羅漢和中國羅漢的區(qū)別。太濃的漿糊我搗不了,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所以就坦率的回復了問題。 并且佛教發(fā)展史不夠嚴密,據(jù)當今資料來驗的話禪宗本身就是一個尷尬存在,《楞嚴》《法華》同樣經(jīng)不住考究。若佛教史能解決問題那么有人問我中外有何不同我可以直接扔給他初一初二的歷史課本了。 禪凈本無二,當今歷史學家一些說法比如“xx教義將xx教義-下去”實在匪夷所思,菩薩善知諸法平等方得微妙智,有禪有凈土是減劫末法眾生的必然,正法參禪開悟多,末法唯念佛得解脫,慧能祖師身為明-兒,怎會進行對凈土的誹謗呢。 再次感謝邀請。我先饞晚飯了,各位繼續(xù)。愿?;墼錾希ㄏ渤錆M。答案 5:
-的禪宗和中國的禪宗肯定是有區(qū)別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肯定會產(chǎn)生差異的。就比如蜘蛛俠吧,到了印度成了使用瑜伽力量的英雄了。不過我也奇怪,在我的印象里,zen就是禪的英文單詞,為啥成了-的代表呢?答案 6:
個人感覺分別追求的是 終極的 “凈”(日)和“靜”(中)下一篇:德標1.4567不銹鋼可以用什么材料代替呢?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如果遇到一個很不明智的老板應該怎么辦?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